丽晋(上海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音乐素养提升 自信面对更多

Mr.先声音乐在线教学系统打开音乐艺术的大门

口腔的支点--声乐教学理论

返回列表 来源: 发布日期: 2019.11.21

今天从声音的支点继续讲起哟~


为什么声音的支点有两个,而不是一个或三个?为什么第一个支点在后背的第八胸椎处、第二个支点在后鼻管处,而不是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呢?因为这是人体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:A.胸腔共鸣的形成,是声波穿过后咽壁到颈椎胸椎、腰椎进而传导到十二对肋骨和胸骨上产生共振,形成了整个胸腔的鸣响。而第八胸椎位于胸椎和腰椎的交界处,只有把第八胸椎作为声音的第-支点,才能使整个胸腔得到共振。B.后鼻管是口腔与鼻腔相通的唯一通道。C. 声波只有在气息的传送和有关骨骼、肌肉的传导进入后鼻管后,才会在蝶窦、筛窦、鼻骨、眉弓骨、颧骨等部位产生共鸣,并沿着鼻管形成声柱,在气息的支持下从鼻孔向体外传送。D. 后鼻管处作为声音的第二支点,要求软腭在歌唱时向后上方抬起,保持吸气时的状态,这样做既能使口、咽、鼻腔的通道得到充分的“打开”,使声波便于在口腔、鼻腔、胸腔产生共鸣,又不妨碍舌头、嘴唇、下颏肌肉在歌唱过程中保持松弛和灵活一保 证吐字的准确、清晰。

图片1


在歌唱中只要抓住声音的这两个支点,就会获得三个共鸣腔体的联合共鸣。而把人体的其他部位作为声音支点,实践证明都是不利于歌唱的。


(三)口腔的支点

歌唱是一种语言和音符(包括休止符)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。它不仅要求有美好的声音,还要求有准确、清晰的吐字。“字正腔圆”是歌唱艺术中的一条重要原则,我国北宋著名学者沈括在其《梦溪笔谈)第五卷,“乐律九十二条”中写道:“古之善歌者有语,谓‘当使声中无字,字中有声’。凡曲、止是一-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,字转有喉唇齿牙舌等音不同,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融人声中,令转换处无磊块,此谓‘声中无字’,古人谓之‘如贯珠’今谓之‘善过渡’是也。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歌之,此‘字中有声’也,善歌者谓之‘内里声’。”也就是说,在歌唱过程中应当使每个字的发音、落韵、收音清晰圆润,完全融化在歌声中,转腔换字之间纯净无杂音,听不出字与字之间转换时的变化,使歌声“如贯珠”般的圆润而连贯,即“声中无字”。在歌唱时,字与旋律、节奏很贴切地融为一体,既不因旋律.节奏的规定把字唱走形,又不因字的“四声“要求,“五音”、“四呼”的变化而破坏旋律.节奏的规定,使字成为“内里声”音乐 化的有内字,即“字中有声”。沈括的这段话,对歌唱过程中字与声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论述。

----------------《声乐教学法》

好啦,今天讲到了声乐教学理论的第三大部分中的口腔的支点,下篇继续哦~

【相关推荐】

咨询热线

18910401240